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虎头梁遗址石制品研究 | |
朱之勇 | |
学位类型 | 博士 |
导师 | 高星 |
2006-05-30 |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学位授予地点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关键词 | 虎头梁遗址 楔型细石核 细石器技术 细石器起源 |
摘要 | 本文对1972-1974年间虎头梁遗址中所获的5098件石制品进行了描述和研究。这批材料类型非常丰富,共包括锤击石核、砸击石核、楔型细石核、石叶、细石叶、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凹缺器、锛状器等类型。 本文重点对虎头梁遗址中444件楔型细石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为此项研究对探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艺技术以及该地区细石器工业的分区、分期等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根据台面生成方式的不同将这批楔型细石核分成Ⅰ型和Ⅱ型两个大类。Ⅰ型的台面为刃状,Ⅱ型的台面为平面状。通过对石叶疤的测量得知,从两类细石核上剥离的细石叶的宽度基本一致,都集中在3-8mm之间。Ⅰ型细石核剥离的细石叶的长度集中在15-40mm之间,Ⅱ型则集中在10-40mm之间,Ⅰ型细石核较Ⅱ型细石核有更多剥离下较长细石叶的可能性。两类细石核所采用的原料包括火山角砾岩、硅质岩、流纹岩、石英岩、碧玉、玛瑙、英安岩、黑曜岩及水晶等9种,以火山角砾岩和硅质岩为主,原料利用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将石核按剥片阶段划分为预制、剥片、中止、终极4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石核被废弃的原因是不同的,包括毛坯中存在瑕疵、剥片失误以及用尽遗弃等。本文对细石器技术的内涵,不同类型细石器技术之间区分的标准进行了界定、阐释。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I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I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有可能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II型细石核则有可能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本文还对中国细石器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技术传承和东北亚地区细石器遗址的分布状况等两方面的证据都不太支持华北地区起源说,中国细石器有可能起源于西伯利亚南部的外贝加尔湖一带。 关键词:虎头梁遗址,楔型细石核,细石器技术,细石器起源 |
页数 | 147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664 |
专题 | 硕博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之勇. 虎头梁遗址石制品研究[D].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06.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10001_20021800540134(10079KB) | 开放获取 | -- |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之勇]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之勇]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朱之勇]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