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PP-IR  > 硕博论文
恐龙牙齿组织学的初步分析
唐烽
学位类型博士
导师董枝明
200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摘要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恐龙的牙齿也是它们硬体骨骼中最硬的部分,在地层中常常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样,对恐龙牙齿形态的研究可以确定恐龙的类别(Sander, 1997),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在恐龙的生理学(Farlow et al, 1995)、病别(Farlow et al, 1991; Farlow & Brinkman, 1994)和食性(Dauphin, 1991, 1997)等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对恐龙的系统分类亦有一定的贡献(Sander, 1992, 1997)。在沉积物中保存的恐龙牙齿,其基本组织结构与人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相似,也包括牙釉质(enamel)、牙齿质(dentine)、牙骨质(cementum)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原本保存软组织的牙髓腔(dental pulp)常充填泥质或硅质等由围岩中带入的其它太物质。牙齿质构成恐龙牙齿的主体,其中央有一空腔,即为牙髓腔,由于恐龙牙齿为终生替换齿牙髓腔的大小在恐龙牙齿生长周期中略有变化。牙釉质覆盖在牙冠部(tooth crown)的表面,牙骨质覆盖在牙根部(tooth root)的表面。恐龙牙釉质厚薄不一,随食性而有所变化,一般植食性恐龙齿冠的釉质层较厚,杂食性的次之,肉食性恐龙的釉质层最薄,公在牙尖或锯齿状的牙齿切缘处增厚。牙釉质是恐龙化石中最为致密的高度太化组织,多数为紧密排列的磷灰石(apatite)微晶,自釉牙齿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EDJ)向牙齿外表面并列生长。由于牙釉质高度太化,易于完整地保存,所以也易于化石的和现生的标本之间的对比。釉质的上述特征促使人们对哺乳类釉质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Koenigswald & Sander, 1997)。在哺乳动物中,牙釉质磷灰石晶体常聚合成所谓的釉柱(enamel prism),在光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风正文图版)。爬行动物(包括恐龙类)的牙釉质多数缺乏釉柱构造(Sander, 1997),在光镜下表现为环绕牙齿质的透明、半透明的条带,酸蚀后在扫描电镜(SEM)中的牙釉质层切面多数呈现构造差异不明显的平坦表面,因此,爬行类牙釉质显微结构的研究一直进展不大。但最近的有关调查表明爬行类的牙釉质微晶的排列方式也存在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切面显微结构形态(见正文)。爬行动物(包括恐龙类)的牙齿质中呈现明显的齿质生长纹(incremental line of dentine)及密集的齿质小管(dentinal tubule)分布,对生长纹的计数可以判定齿质的生长节律(incremental rhythm)和牙齿的替换率(replacement rate),而定量表示齿质小管的大小、密度和分布模式可能可以确定不同类别的亲缘关系。此外,对恐龙牙齿中化学元素成分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探讨成岩作用对牙齿化石化学成分的影响程度,应该可以对古环境及古食性进行一定范围的推断。基于上述的考虑,本报千拟就目前所掌握的化石材料(见表1),做四个方面的初步观罕与探讨:1)蜥脚类恐龙Qmeisaurus牙齿的古组织学观察,2)兽脚类恐龙牙齿组织学的比较研究:therizinosaurs('segnosaurs')热血生理体制的探讨,3)鸟臀类恐龙牙齿组织学的初步观察,4)恐龙牙齿釉质、齿质结构的生长节律。
页数82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734
专题硕博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唐烽. 恐龙牙齿组织学的初步分析[D].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00.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LW001607.pdf(1549KB) 开放获取--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烽]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烽]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唐烽]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