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 | |
| 孙青丽1; 朔知2; 吴妍3; 杨益民3 | |
| 2019 |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
| ISSN | 1000-3193 |
| 卷号 | 038期号:001页码:132 |
| 摘要 | 刻槽盆是一种内壁遍布粗糙刻划纹的特殊陶器。目前,对其功能尚没有统一的认识,而淀粉粒分析无疑将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5500~5300 BP)发掘出土的18件刻槽盆残片开展淀粉粒分析,在陶片上发现种类丰富的淀粉粒,其中以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和未定禾本科(Poaceae)为主,其次是小麦族(Triticeae tribe)、壳斗科栎属(Quercus L.)和其他根茎类植物的淀粉粒,豇豆属(Vigna sp.)、莲藕(Nelumbo nucifera)和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淀粉粒相对较少。上述结果表明刻槽盆主要用于加工野生植物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在器物上发现了大量受到研磨/杵捣处理的破损淀粉粒或烹煮导致的糊化淀粉粒,这表明它们应该用于研磨/杵捣和烹煮食物。淀粉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先民的生业方式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细微变化,薏苡和未定禾本科植物的比例虽仍占据着优势,但先民已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这两类植物的依赖,逐渐加强了对小麦族、栎属、豇豆属和根茎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具有加工痕迹的淀粉粒进行分析,发现先民在加工各类型植物时,始终采用研磨为主、烹煮为辅的方式,刻槽盆的功能在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 |
| 语种 | 英语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0370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新疆文物考古所 2.安徽省文物考古所 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孙青丽,朔知,吴妍,等.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J]. 人类学学报,2019,038(001):132. |
| APA | 孙青丽,朔知,吴妍,&杨益民.(2019).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人类学学报,038(001),132. |
| MLA | 孙青丽,et al."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人类学学报 038.001(2019):132.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4882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孙青丽]的文章 |
| [朔知]的文章 |
| [吴妍]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孙青丽]的文章 |
| [朔知]的文章 |
| [吴妍]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孙青丽]的文章 |
| [朔知]的文章 |
| [吴妍]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