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 | |
朱之勇1; 高星2
| |
| 2007 |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
| ISSN | 1000-3193 |
| 卷号 | 26期号:4页码:305 |
| 摘要 | 本文从应用目的的角度出发,对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进行了界定.通过数量统计、模拟计算等方法论证了虎头梁遗址中共存在着2种细石器技术,它们分别以Ⅰ型细石核和Ⅱ型细石核为代表.这两种细石器技术体现出了不同的剥片效率以及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适应方面的不同需求.Ⅰ型细石核因其相对较高的剥片效率以及构思巧妙的外部形态、加工精细的刃缘具有石核和工具的双重功能,常被古人外出时携带使用.Ⅱ型细石核则是古人类仅用来在固定地点剥制细石叶而使用的. |
| 语种 | 英语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1712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云南大学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朱之勇,高星. 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J]. 人类学学报,2007,26(4):305. |
| APA | 朱之勇,&高星.(2007).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人类学学报,26(4),305. |
| MLA | 朱之勇,et al."虎头梁遗址中的细石器技术".人类学学报 26.4(2007):305.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朱之勇]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朱之勇]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朱之勇]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