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PP-IR
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
周蜜1; 崔娅铭2; 邢松2
2016
发表期刊人类学学报
ISSN1000-3193
卷号35期号:04页码:585
摘要牙齿的釉质-齿质连接面(EDJ或Enamel-dentine junction)是釉质表面(OES或Outer enamel surface)形态的发生基础,其形态特征在牙齿发育早期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为探讨EDJ形状在近代人群中的变异特点,本文使用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或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了100例采自华中地区近代农业人群的上颌前臼齿(P~3和P~4各50例),并复原了EDJ表面三维结构。采用基于30个标志点(landmark)和半标志点(semi-landmark)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量化了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结果显示,牙齿内部舌侧尖区域变异程度较颊侧尖大。在人群内部,上颌前臼齿的变异方式主要表现在1)颊舌尖相互靠近或远离造成的咬合面深浅的差别;2)颊舌尖齿质最高点(dentine horn)相对高度的差异;3)舌侧尖近远中方向尺寸的变化;4) P~3颊侧尖近中脊的内收与外扩造成的整个轮廓形状的对称性变化;5) P~4整个咬合面轮廓MD/BL比值的大小差别。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上颌前臼齿EDJ形状在两性或不同时代标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平均形状的比较发现男性上颌前臼齿的舌尖相对较宽,颊侧尖近中脊相对较低。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显示两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样,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样本组之间在EDJ形状上的差别也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这一结果提示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的变异特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本文使用标本最早来自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阶段)。未来EDJ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人群、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语种英语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3355
专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作者单位1.湖北省文物考古所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蜜,崔娅铭,邢松. 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J]. 人类学学报,2016,35(04):585.
APA 周蜜,崔娅铭,&邢松.(2016).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人类学学报,35(04),585.
MLA 周蜜,et al."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人类学学报 35.04(2016):58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蜜]的文章
[崔娅铭]的文章
[邢松]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蜜]的文章
[崔娅铭]的文章
[邢松]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周蜜]的文章
[崔娅铭]的文章
[邢松]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