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 |
| 杨青1; 李小强2; 周新郢1; 赵克良1; 纪明3; 孙楠1 | |
| 2011 | |
| 发表期刊 | 科学通报
![]() |
| ISSN | 0023-074X |
| 卷号 | 056期号:009页码:700 |
| 摘要 | 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拟揭示粟、黍种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黍种子形变较严重,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300℃种子部分灰化,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北牛遗址史前窖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野外火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判定文化层的种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
| 语种 | 英语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3482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学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等.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J]. 科学通报,2011,056(009):700. |
| APA |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赵克良,纪明,&孙楠.(2011).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科学通报,056(009),700. |
| MLA | 杨青,et al."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科学通报 056.009(2011):700.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csb2011-56-9-700.pdf(1168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杨青]的文章 |
| [李小强]的文章 |
| [周新郢]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杨青]的文章 |
| [李小强]的文章 |
| [周新郢]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杨青]的文章 |
| [李小强]的文章 |
| [周新郢]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