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临夏盆地晚新近纪山西犀头骨新材料及其生存环境 | |
卢小康1; 陈善勤2; 何文2 | |
2015 | |
发表期刊 | 第四纪研究 |
ISSN | 1001-7410 |
卷号 | 35期号:3页码:539 |
摘要 | 文章记述了甘肃临夏盆地晚新近纪林氏山西犀(Shansirhinus ringstroemi)3件未成年个体的头骨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顶嵴至迟在幼年个体出现,此时两侧顶嵴远远分开,其间的骨表面隆突;3件未成年头骨的项嵴后缘均是平直的;鼓后突与关节后突的接触出现于初生期;头骨顶面在鼻骨后缘向前延伸由初生期的逐渐变窄到幼年个体的迅速收缩,此时头骨顶面最宽处位于两侧眶上结节之间;在钩突后方,鼻后孔侧壁的后缘向后上方延伸,幼年个体时倾斜角度已接近成年状态。与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头骨的个体发育相比,两者在颊齿萌出顺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后者幼年头骨在顶骨与枕骨鳞部骨缝的愈合时间上较S. ringstroemi晚。Shansirhinus头骨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无角犀族类群的分类特征不晚于DP4开始磨蚀且Ml刚露出齿槽时出现。新的头骨材料表明Shansirhinus可能在晚中新世早期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Shansirhinus上颊齿发育釉质褶皱,下颊齿发育方形轮廓的下三角座,具有一定的加工硬草的能力,生活在晚新近纪时期的开阔草原上,是无角犀族已知唯一延续到上新世的类群。 |
语种 | 英语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4004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卢小康,陈善勤,何文. 临夏盆地晚新近纪山西犀头骨新材料及其生存环境[J]. 第四纪研究,2015,35(3):539. |
APA | 卢小康,陈善勤,&何文.(2015).临夏盆地晚新近纪山西犀头骨新材料及其生存环境.第四纪研究,35(3),539. |
MLA | 卢小康,et al."临夏盆地晚新近纪山西犀头骨新材料及其生存环境".第四纪研究 35.3(2015):53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卢小康]的文章 |
[陈善勤]的文章 |
[何文]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卢小康]的文章 |
[陈善勤]的文章 |
[何文]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卢小康]的文章 |
[陈善勤]的文章 |
[何文]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