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PP-IR
沙漠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张贵林; 周新郢; 赵克良; 杨庆江; 李小强
2018
发表期刊第四纪研究
ISSN1001-7410
卷号038期号:004页码:874
摘要文章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市白河庙村钻孔(38°35'9.89″N,109°24'0.71″E)泥炭沉积,通过建立良好的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分析,重建研究区内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学资料,探讨适宜的气候环境阶段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6 ka B.P.以来研究区植被类型经历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4个阶段,指示6.0~4.2 ka B.P.气候较为暖湿,为全新世适宜期;4.2 ka B.P.时发生极端干旱事件,之后(4.2~1.1 ka B.P.)气候向干旱化发展;1.1~0.5 ka B.P.,气候经历短暂的湿润期;0.5 ka B.P.之后,气候再次转干。另外,通过统计沙漠/黄土过渡带6~3 ka B.P.考古遗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信息,发现史前人类活动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紧密相关。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量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变化,从而影响依赖水资源的旱作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强弱和考古学文化兴衰。6.0~4.2 ka B.P.降水较多,植被盖度高,毛乌素沙地固定,沙漠/黄土过渡带发育古土壤,并向西北移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旱作农业生产,导致人口增加,遗址点数量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发展。而4.2~3.0 ka B.P.遗址点大幅减少,人类活动规模减小,考古学文化衰退。4.2 ka B.P.极端干旱事件及之后持续的干旱,导致植被退化,毛乌素沙地沙丘活化,沙漠/黄土过渡带向东南方向摆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可能是导致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大范围衰退的重要原因。
语种英语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5019
专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贵林,周新郢,赵克良,等. 沙漠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2018,038(004):874.
APA 张贵林,周新郢,赵克良,杨庆江,&李小强.(2018).沙漠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纪研究,038(004),874.
MLA 张贵林,et al."沙漠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纪研究 038.004(2018):874.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沙漠_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4223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贵林]的文章
[周新郢]的文章
[赵克良]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贵林]的文章
[周新郢]的文章
[赵克良]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贵林]的文章
[周新郢]的文章
[赵克良]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收藏/分享
文件名: 沙漠_黄土过渡带6+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