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TWO NEW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 | |
Wang Xiaolin![]() ![]() | |
2003 | |
发表期刊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
ISSN | 1000-3118 |
卷号 | 041期号:001页码:34 |
摘要 | 简要报道了辽西热河上部九佛党组两件新的翼手龙类化石,即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的张氏朝阳翼龙(新属、新种)Chaoyangopterus zhangi gen.et sp.nov.和古魔翼龙科(Anhan-gueridae)的顾氏辽宁翼龙(新属、新种)Liaoningopterus gui gen.et.sp.now.。前者为保存较完整的化石骨架,后者为一大型翼龙的头骨和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朝阳翼龙是夜翼龙科在亚洲大陆的首次确切的化石记录,也是层位最低和保存最完整的化石骨架。朝阳翼龙具有4节翼指骨,手指爪粗大弯曲,这些发现补充和修正了前人认为的夜翼龙科只有3节翼指骨,手指爪退化缺失等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朝阳翼龙与该科的Nyctosaurus gracilis头后骨骼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如胫骨特长,远长于股骨,翼掌骨和第1翼指骨相对较短,肩胛骨短于乌喙骨等。辽宁翼龙是我国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翼龙化石,发育前上颌骨和齿骨弧形脊突这一古魔翼龙科的重要鉴别特征。与该科的其他成员相比,辽宁懵龙上、下颌的牙齿较少,仅分布在其前部,齿列约占上、下颌长度的1/2。上颌第1、3齿小,第2、4齿巨大,其中第4齿最大,为已知翼龙中最大的牙齿。牙齿具有明显的替换现象。夜翼龙科的成员仅分布于美洲大陆的晚白垩世地层中,而古魔翼龙科的成员则是南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最重要的翼龙类群之一。九佛党组新的翼龙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群存在下部义县组和上部九佛党组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下部组合以进步的翼手龙亚目的成员为主,同时也发现了少量比较原始的喙嘴龙亚目的分子,与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部翼龙组合均为翼手龙亚目的成员,该组合与巴西Santana翼龙组合中最重要的两大类群,即无齿的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和具齿的古魔翼龙科的成员在九佛党组均已发现。九佛党组(Aptian)的时代可能略早于Santana组。 |
语种 | 英语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5458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Wang Xiaolin,Zhou Zhonghe. TWO NEW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J].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3,041(001):34. |
APA | Wang Xiaolin,&Zhou Zhonghe.(2003).TWO NEW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古脊椎动物学报,041(001),34. |
MLA | Wang Xiaolin,et al."TWO NEW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FOTANG FORMATION OF WESTERN LIAONING,CHINA".古脊椎动物学报 041.001(2003):34.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TWO NEW PTERODACTYLO(227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