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 | |
同号文1; 王法岗2; 郑敏3; 陈曦1 | |
2014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ISSN | 1000-3193 |
卷号 | 33期号:3页码:369 |
摘要 |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 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
语种 | 英语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5950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河北省文物所 3.天津自然博物馆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同号文,王法岗,郑敏,等. 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J]. 人类学学报,2014,33(3):369. |
APA | 同号文,王法岗,郑敏,&陈曦.(2014).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人类学学报,33(3),369. |
MLA | 同号文,et al."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人类学学报 33.3(2014):36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梅氏犀及裴氏板齿犀化石(1397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同号文]的文章 |
[王法岗]的文章 |
[郑敏]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同号文]的文章 |
[王法岗]的文章 |
[郑敏]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同号文]的文章 |
[王法岗]的文章 |
[郑敏]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