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 | |
吴海斌1; 李琴1; 于严严1; 孙爱芝2; 林亚婷1; 姜雯琪1; 罗运利3 | |
2019 | |
发表期刊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ISSN | 1674-7240 |
卷号 | 049期号:008页码:1259 |
摘要 | 古气候定量化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重建末次冰盛期时段((18±2)ka14C)气候变化特征,对理解冰期-间冰期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主要基于现代气候条件下孢粉-气候的统计学方法,因难以有效区分过去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大气CO2浓度降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导致重建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植物生理过程、新一代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植被反演方法,考虑上述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新完善的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重建了古气候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末次冰盛期,大气CO2浓度降低对中国古气候要素重建结果影响不显著;全国年均温比现在低约(5.6±0.8)℃,最冷月温度和最热月温度分别降低约(11.0±1.6)℃和(2.6±0.9)℃,且中国南方降温幅度达到约(5.5±0.5)℃,接近平均值的水平,年均温变化主要归因于冬季温度的降低;全国年降水量比现在低约(46.3±17.8)mm,其中北方降水减少约(51.2±21.4)mm,年降水变化主要源于夏季降水的减少.与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揭示,虽然现有模式能较好模拟年均气候模态,但是在季节性变化上与重建结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指示未来在提高古气候重建精度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古气候模式的季节性气候模拟能力. |
语种 | 英语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5971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海斌,李琴,于严严,等. 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049(008):1259. |
APA | 吴海斌.,李琴.,于严严.,孙爱芝.,林亚婷.,...&罗运利.(2019).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049(008),1259. |
MLA | 吴海斌,et al."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049.008(2019):125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吴海斌]的文章 |
[李琴]的文章 |
[于严严]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吴海斌]的文章 |
[李琴]的文章 |
[于严严]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吴海斌]的文章 |
[李琴]的文章 |
[于严严]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