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 | |
| 邓峰; 罗武干; 杨益民 | |
| 2015 |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
| ISSN | 1000-3193 |
| 卷号 | 34期号:4页码:537 |
| 摘要 |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但古代文献中关于玉器加工工艺的记载甚少。人们只能借助模拟实验和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来解读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至迟出现于商代的砣具,是一种旋转加工工具,它可显著提高玉器表面纹饰的加工效率。以往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利用砣具雕刻玉器表面纹饰(雕花)时,其锯片的硬度远低于玉石的硬度,必须添加解玉砂来辅助雕刻。然而,本文的模拟实验表明,即使不使用解玉砂,硬度低于玉石的铁锯片也能为玉器雕花;同时发现使用砣具配合解玉砂并不利于雕花操作,因此对于古代用砣具配合解玉砂来雕花的观点需要审慎解释。再者,古代也有硬度能达到或超过软玉(摩氏硬度为6-6.5)的钢,这种钢砣使用时更无需添加解玉砂。此外,显微分析表明,用现代金刚砂锯片雕花会留下独特的加工痕迹,应可作为鉴伪证据。 |
| 语种 | 英语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1247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第一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邓峰,罗武干,杨益民. 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J]. 人类学学报,2015,34(4):537. |
| APA | 邓峰,罗武干,&杨益民.(2015).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人类学学报,34(4),537. |
| MLA | 邓峰,et al."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人类学学报 34.4(2015):537.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邓峰]的文章 |
| [罗武干]的文章 |
| [杨益民]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邓峰]的文章 |
| [罗武干]的文章 |
| [杨益民]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邓峰]的文章 |
| [罗武干]的文章 |
| [杨益民]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