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S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 |
仪明洁1; 高星2 ; 王惠民3; 裴树文2; 陈福友2
| |
| 2015 | |
| 发表期刊 | 人类学学报
![]() |
| ISSN | 1000-3193 |
| 卷号 | 34期号:2页码:166 |
| 摘要 |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
| 语种 | 英语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1827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作者单位 | 1.中国人民大学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仪明洁,高星,王惠民,等.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J]. 人类学学报,2015,34(2):166. |
| APA | 仪明洁,高星,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2015).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34(2),166. |
| MLA | 仪明洁,et al."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 34.2(2015):166. |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_(1412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
| 个性服务 |
| 推荐该条目 |
| 保存到收藏夹 |
| 查看访问统计 |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 谷歌学术 |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仪明洁]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王惠民]的文章 |
| 百度学术 |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仪明洁]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王惠民]的文章 |
| 必应学术 |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 [仪明洁]的文章 |
| [高星]的文章 |
| [王惠民]的文章 |
| 相关权益政策 |
|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