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PP-IR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同号文
2007
发表期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ISSN1006-9267
卷号037期号:007页码:922
摘要经过长期演化,中国动物地理格局才形成了现今大致以淮河-秦岭-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一线为界线的两大动物区系,该线以北属于古北界,以南属于东洋界.中国北方第四纪的化石点有数百个之多,而其中有60多处含东洋界分子,其动物类别有20多个属种,其中以豪猪、猕猴、古菱齿象、额鼻角犀和水牛等属种最为常见.在第四纪,东洋界动物大量出现于华北地区,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动物群随气候波动或季节变化自南而北的迁徙;其二是这些动物原本就起源于北方,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变化而退缩到了东洋界;其三是这些动物本来不是真正的喜热动物.研究表明,这些出现于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动物很少发现于黄土堆积中,并且含有这些化石的地点绝大多数都落在我国现代气候分区的暖温带范围内;在化石组合方面,这些喜暖动物很少与耐寒动物共生.由此看来,这些化石总体上是反映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但并非很炎热.因为这些曾经出现在北方地区的东洋界分子,不是真正的热带动物,而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东洋界分子,其中一些如今仍然生存于淮河以北;此外,至今在北方地区并未发现过真正的热带动物记录,例如鳞甲类、原猴类(懒猴和眼镜猴)和类人猿(巨猿、猩猩及长臂猿)等.在整个第四纪,尽管晚更新世时间跨度很短,但在此期间喜暖动物在北方地区出现的频次却很高,分布范围也最广,这说明晚更新世的气候最为动荡.
语种英语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205/handle/311034/15908
专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同号文.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037(007):922.
APA 同号文.(2007).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037(007),922.
MLA 同号文."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037.007(2007):922.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662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同号文]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同号文]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同号文]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
收藏/分享
文件名: 第四纪以来中国北方出现过的喜暖动物及其古环境意义_同号文.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